流派渊源:
中医骨伤科学术流派是中医骨伤科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具有独特学术思想或学术主张及独到临床诊疗技艺,有清晰的学术传承脉络和一定历史影响与公认度的学术派别。而岭南骨伤科学术流派作为中医骨伤科学术流派、岭南医学流派的重要分支,深受岭南地区环境、文化、历史等的影响,以精确的理伤手法、独特的固定方法及有效伤科药剂著称。近现代以来,岭南骨伤科在传承的基础上不断创新,交融南北、汇通中西,持续焕发着旺盛的生命力和蓬勃的生机。在保障民众健康及推动祖国医学的发展方面,均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郑臣校教授深受岭南骨伤科学浓厚的传统学术氛围熏陶,在一代代骨伤名家的孜孜不倦的教育中不断求学,钻研,从医,成才,逐渐形成了自己既传承岭南骨伤学术特色,又有独立创新发展的鲜明学术观点与理论,成为一代中医骨伤科学名家。
?
一、岭南骨伤科岭南骨伤科流派概况与历史渊源
传统的岭南泛指越城、大庾、骑田、都庞、萌渚五岭山脉以南的地区。岭南具有独特的地理和人文环境,是我国地域文化汇中的重要分支,广东则为岭南文化发展的重点区域。与黄河流域文化比较,岭南地区文明发展则相对较晚,且往往带有蛮荒的烙印。据历史记载,岭南地区为人所熟知的典型中医药活动可追溯至晋代,当时已经有葛洪、鲍姑、支法存、仰道人等知名医药学家活跃于广东。而岭南骨伤科的形成源于著名医家葛洪,深受其学术思想的影响,其后经历了唐、宋、明、清朝代的不断发展,加上清末民初,广东对外开放较早,中西医的融会贯通,不断充实、发展岭南骨伤科的内涵。至此,在长期医疗实践活动中由一辈辈的名医大家、一代代的学术继承者薪火传承、实践探索、总结完善,最终形成了具有岭南特色的中医骨伤科学术流派。“一源多流、流派纷呈”是岭南骨伤科流派传承与发展的基本特征,岭南骨伤科流派在发展中逐渐形成了行伍兵家派、南少林伤科派、南海医家派等分支,其中又以李(李才干)、梁(梁财信)、何(何竹林)、蔡(蔡忠)、管(管镇乾)、林(林荫堂)为众多流派分支的主要代表。他们对于岭南骨伤科的形成,起到了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他们的共同特点是:医德高尚,技艺精湛,广受群众信赖。同时,他们的临床实践深受岭南的人文地理环境影响,富有浓郁的岭南地域特色,其学术思想成熟,遣方用药,别具特色。
?
二、岭南骨伤科的传承与发展
邓铁涛教授曾指出:“岭南医学,不是地方医学,不是搞地方主义,不像地方医学一样偏重于对医学的社会与人文角度的研究,也不是对某一地某一家学术的回顾与传承,它把重点放在了一个大面积的区域范围内,对该地区特有的病证表现和医药运用特点进行探讨, 并在其诊疗过程中富有浓郁的地域特色。” 这个精辟的概括对于岭南骨伤科同样适用。 岭南骨伤科医家在临床实践中不断地总结、吸收民间用药经验,广泛地、大量地应用岭南中药材,重视岭南地区特产药材在本地区常见病、多发病以及疑难病症中的辨证应用,是为岭南骨伤科有别于国内中医骨伤科其他流派的特色。岭南骨伤科能在临床实践中广泛地应用岭南中药材并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与岭南地区丰富的地域药材资源背景息息相关。 岭南气候湿热、气温较高、 具有热量丰富、 雨量充沛的特点。在此地域内,自然形成了一个种质多样、生境优越的天然药用植物种质资源库。也正是借助于岭南地区独特的中药材资源优势,岭南骨伤科才得以取得良好的疗效, 从而蓬勃发展。而对于岭南中药材的系统应用, 更主要是得益于后世岭南医药学家的不懈探索与总结。 自我国现存最早的植物学文献和第一部记述南方植物的著作——晋代嵇含《南方草木状》问世以来,陆续出现了不少有关岭南中药材的经典专著。至民国以后, ?随着赵思兢的 《岭南草药志》, 徐祥浩等人主编的 《广东中药志》的著成出版,岭南中药材的性味功效应用等研究已趋完善。岭南中药材在岭南医家的日常实践中, 已然被广泛使用。 如广东省名老中医蔡荣先生 (广东骨伤科五大名家蔡忠之孙), 善于辨证施治骨伤科疾病, 善用岭南中药材藤属药物组成外洗方剂,治验无数。 又如广东省名老中医陈基长教授, 善用草药犁头草内服外洗治疗急性化脓性骨关节感染等。 如此遣方用药, 药似浅陋, 但其功不轻, 盖追求其取材方便、 随手可得、 价廉物美之意, 尽显岭南中药材在岭南骨伤科应用中 “简、 廉、 验、 便” 的特点。 岭南骨伤科与岭南中药材的结合,历经了从先民、民众的自发使用、喜爱使用, 到前辈医家总结应用、广泛应用,及至岭南骨伤科名家辨证应用、 善于应用这三个阶段。而这也正好相应于岭南骨伤科萌芽、 发展、 壮大的三个阶段,两者之间的关系,可谓密不可分。
?
三、岭南骨伤科的传承与发展
正所谓厚积薄发,在经历了数百年的沉淀之后,对于岭南骨伤科而言,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发展高峰出现在民国时期以后。其标志,在于岭南之地的更多的伤科名医喷薄而出,甚至出现了宗师级的人物。代表性医家有被后世尊称为广东骨伤科五大名家的何竹林、李广海、林荫堂、蔡忠、管季耀等人,他们的临床实践深受岭南的人文地理环境影响,富有浓郁的岭南地域特色,其学术思想成熟,遣方用药,别具特色。更为人称道的是,这些名医中的许多人,思想超然,勇于摒弃旧时代的门户偏见,为了中医骨伤科学的学术发展,不遗余力地将他们的临床治验,无所保留地传授于众。如管季耀者,作为管镇乾的第三代后人,他并没有将其世传的医术隐留自承,而是通过积极的广收门徒以及著书立说而将其公开传播,创办了广东保元中医专科学校,培养了大批的中医人才,还著成了堪称中医骨伤科专科教育史上的第一部教材——《中医伤科学讲义》,被公认为近现代中医骨伤科学界著名的医学家和教育家,此誉毫不为过。而上述5人中声名居首的何竹林先生(1892-1982),精于正骨,善于用药,勤于治学,解放前其盛名已大噪于粤港澳,解放后,更是历任广州中医学院(1995年更名为广州中医药大学,1956年全国首批中医药高等院校,老四所之一)骨伤科教研室主任、广东省中医院骨伤科主任等职。门下弟子、再传弟子及受其影响者难以胜数。其声誉甚隆,享誉海内外,位列“现代全国骨伤科十大名家”之列,堪称中医骨伤界的一代宗师。在这些著名医学家、教育学家的倾心努力培育下,岭南骨伤科这株杏林新苗日渐茁壮成长。这些岭南骨伤科大家的学术思想、理念、技艺、方药等,也由其后人及门生徒弟代代相传,历久如新。时至今日,更趋发展壮大,在广州、佛山、南海、湛江、港澳等地,均有其传承发扬,影响力遍布岭南地区甚至于海外。可以说,民国时期以后,在岭南骨伤科名家涌现的这个阶段,岭南地区的骨伤科学有了系统的理念、成熟的技艺、普遍的用药、经典的专著,还有了大师的出现。岭南骨伤科的基础自此已然奠定,岭南骨伤科这一学术流派也自此形成。
1993年,郑臣校教授进入广州中医学院求学,师从刘金文教授等岭南骨伤名家学习。1998年从医并跟随我国名老中医药专家苏培基教授一起学习工作。在这些著名医学家、教育学家的倾心努力影响下,郑臣校教授不断学习,吸取这些岭南骨伤科大家的学术思想、理念、技艺、方药等学术精华,逐渐形成了自己既具岭南骨伤学术特色,又有独立创新发展的学术观点与理论,成果丰硕,成为一代中医骨伤科学名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