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整体观念与局部诊察相结合
耳鼻咽喉各器官多孔窍,腔隙狭小,解剖位置特殊,生理结构精巧,五官孔窍疾病特点为“有诸内未形诸外”,局部症状为主,全身表现较少,甚至无全身症状。卢教授诊治耳鼻喉病变时既注重诊察舌脉,又重视局部查体,借助间接喉镜、鼻咽喉纤维镜、喉动态镜等探察局部变化,并与全身辨证有机结合,从而达到辨病、辨证相结合。
2.耳聋治疗注重健脾升阳益气
耳聋属耳鼻喉科常见多发病,严重影响人们的正常生活和工作。卢标清教授从健脾升阳益气方面论治耳聋,治疗时注重中医为体,辨证论治,遣方用药,进而有效治疗耳聋及延缓疾病发展。卢标清教授认为脾虚清阳不升,浊阴上干,耳窍失养而功能失司,以致耳部病变为耳聋重要病因病机。对外感邪气致耳聋病患者,卢标清教授认为外感邪气致耳聋,外感邪气为外因,脾胃失调,宗脉空虚为内因。血瘀壅塞致聋发病的病机,也与脾虚清阳不升,浊阴上干,耳窍失养而功能失司,以致耳部病变,导致耳部气血瘀滞,耳脉闭塞,耳窍失养有关。
在脏器虚损致聋的临床治疗中,不论是脾胃虚弱,肾气虚弱的耳聋,调节脾土功能关系皆为重要。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主升清降浊,输布水谷精微。脾气健旺,则清升浊降,耳得濡养而发挥其正常生理功能。脾虚清阳不升,耳窍失养而功能失司,以致耳部病变。脾胃受损,运化失调,聚湿生痰,浊阴不降,上犯于耳,甚或痰与火结,塞闭耳窍,致生耳病。脾为生化之源,主运化气血上奉于耳。故耳聋的治疗以健脾升阳益气为辨证思路,辨证用药时应扶正兼顾祛邪,以补虚扶正为治法,攻补兼施,有的放矢,在临床中取得较好疗效。
3.喉痹与脾胃功能密切相关
脾胃与咽喉疾病的关系密不可分。《诸病源候论》 提及:“夫咽喉者,为脾胃之候”。因此,部分咽喉疾病与脾胃状态是息息相关的。正如 《素问·阴阳类论》曰:“咽喉干燥,病在土脾”。卢标清教授认为:喉痹的发生、发展及临床证候表现多涉及肺、脾、肝、肾等脏腑功能失调,但与脾土功能失调关系尤为密切。脾主运化,而足太阴脾经上膈挟咽,连舌本。因阴阳升降之枢在脾胃,而阴阳升降之要道在咽喉,因此咽喉需得到脾气的输布,其生理功能才能正常,呼吸和饮食得以顺畅;而咽喉生理功能健全,脾胃才能完成其消化吸收输布之功能。故咽喉与脾胃互为表里,在生理及病理上均关系密切,如 《诸病源候论》 云:“喉咽者,脾胃之候,气所上下……”。因此,在喉痹的临床治疗中,固护脾土显得尤为重要,通过调理脾胃,使脾胃运化功能健旺,咽喉得到濡养,湿热、痰浊邪气等得以疏散,则其功能得以恢复。
4.小儿鼾眠调理应标本兼顾
小儿鼾眠病因有素体虚弱,外受六淫之邪,饮食失宜,情志不遂等。肺主“通调水道”,“为水之上源”,小儿脏腑娇嫩,肺常不足,易受外邪异气侵袭,致肺失宣肃,通调失常,水液停滞,聚为痰饮。脾胃为后天之本,主运化,小儿脾脏娇嫩,易受乳食所伤,脾失健运,则水谷不化,痰浊内生。小儿肝常有余,正常情况下行少阳之职,有生发之功,具萌动之性,但小儿心智尚未成熟,性多执拗,易烦躁恼怒,怒则气上,木火邢金,损及肺脏;或所欲不遂,肝气郁结,疏泄失常,肝木乘土,损及脾脏,终至痰浊聚而不化壅塞于鼻咽,发为本病。综上,卢标清教授认为小儿鼾眠的实质是肺失通调、脾失健运、肝郁气滞导致痰浊结聚,壅塞于鼻咽,病性属本虚标实或虚实夹杂,治标止鼾的同时,需注重补益脾土以固本。
5.?喉痹与脾胃功能密切相关
卢标清教授认为,喉喑的发病人群大多平素性情急躁,言语较多,用嗓过度,从而耗伤气阴,致喉部脉络受损,气血运行不畅,津液停聚,血瘀痰凝;或继发于金刃损伤后,机体气虚,气虚则无力运化水谷精微,津液运行不畅,而致水停成湿,聚而成痰;机体正气亏虚,则易受外邪侵袭,而诱发声带肉芽肿形成。《景岳全书·声音》中指出“声由气发,气实则声壮,气虚则声怯,故欲察气之虚实者,莫先乎声音”。宗气是声音的源动力,以肺从自然界吸入的清气和脾胃从饮食物中运化而生成的水谷精气为其主要组成部分,相互结合而成,由肺脾所主。《医宗金鉴·外科心法》又云:“声音难出,痰涎壅滞”。《杂病广要》中记载:“痰涎壅滞,随气而升,结于胸膈,上逼咽喉”。又有《医宗粹言》:“血逆则气滞,气滞则生痰,痰与血相聚,名曰瘀血夹痰”。结合历代医家的理论及自身临床经验, 卢标清教授认为,喉接触性肉芽肿为本虚标实之证,本病以气虚为本,尤以肺脾气虚为主,以痰凝、血瘀、邪毒结聚为标,病机为气虚毒滞,痰凝血瘀。故辨清虚实夹杂之后,治宜标本兼顾,以益气健脾、化痰祛瘀、解毒散结为喉喑基本治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