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风后遗症,形神都要调
发布人:
更新时间:2023-04-04
受访专家:广东省名中医、广东省中山市中医院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学科带头人 杨楠
一袭白衣,一个称呼,代表的是责任和对生命的敬畏。从医生涯30多年,广东省名中医、广东省中山市中医院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学科带头人杨楠教授率先在国内创建“中西医结合卒中单元”,为中风患者提供了优质的“一站式”服务,该模式得到全国同行的认可及推广。看着一位位中风患者在一站式“中西医结合卒中单元”的救治体系中最终“醒过来”“站起来”“走出院”,有尊严地回归家庭、回归社会,是杨楠不断进取的动力。??
全球疾病负担研究数据显示,我国总体中风发病风险位居全球首位,成为我国年人口损失的第一位病因。中风是指各种脑血管病变引起突然的脑血液循环障碍,主要以偏瘫、口眼歪斜等局灶性神经功能缺失为主,情况严重的会出现意识障碍。中风主要分两大类,即缺血性和出血性,其中缺血性占比较高。中风多发于 50 岁以上人群,男性多于女性,起病急、易反复。传统意义的中风后遗症针对性康复主要指中风后遗留的躯体功能障碍,如肢体偏瘫、吞咽障碍、言语障碍等,但祖国医学更强调“以人为本”,更关注中风患者“形神合一”的协同康复。杨楠认为,多数中风患者经历疾病后,回归社会的自信心不足,且生活中导致再次中风的不良习惯仍然没有改变。因此,中风后除了针对患者的“形”(身体各部分的神经功能缺损)进行康复,更要通过传递中医养生理念对中风患者的精神进行调摄,实现“神”的康复。“精神和身体两者之间的协调达到最佳平衡状态,是我们针对中风患者康复的特色方案。”杨楠说道。
杨楠在国内首先开展的脑小血管病中医证候特征研究发现,痰、瘀、浊是脑小血管病认知障碍的主要病理因素,血瘀是脑小血管病认知障碍的核心病机,故提出脑小血管病为中医学之“脑络病”,脑络瘀阻使脑髓失荣,或损伤脑髓结构,最终导致神机失用。《类经》有言:“人享天地阴阳之气以生,借血肉以成其形,一气周流于其中以成其神,形神俱备,乃为全体。”杨楠据此开创调神针刺法,善用针刺神庭(在前发际正中直上0.5寸处)、百会(头顶正中央)治疗脑小血管病认知功能障碍,可明显改善患者的总体认知功能及执行功能。
针对中风患者的各种后遗症,杨楠也有相应的康复方案。
吞咽困难康复。口唇闭锁练习:面对镜子进行紧闭口唇练习,可改善食物或水从口中流出的问题。下颌运动练习:尽量张口,放松下颌并向两侧运动,可以促进咀嚼功能。舌肌锻炼:张嘴,舌头向下、向左、向右、向上来锻炼舌肌;还可以通过冰刺激软腭,强化吞咽反射,反复训练,可让吞咽有力。对于刚开始尝试进食的患者,要采取安全体位,可先尝试30度仰卧位、颈部前倾的体位,选择柔软、适当黏性、不易松散的食物,从小量(1~4毫升)开始,逐步增加。对于咽部滞留食物的患者,可在每次吞咽食物时,再反复做几次空吞咽,让食块全部咽下,再进食。
语言认知障碍康复。言语障碍的患者可以进行发音训练,练习气泡音、饶舌、胸腹式联合呼吸法,进行短音和长音的发声练习,纠正自身的发音;还可以进行绕口令练习,相近词语发音标准即可。言语障碍的患者还要选择性地加强阅读训练,可从一些比较简单流畅的语句开始练起;还可以进行听语言训练,配卡片文字等,让患者根据指示找出相应图片;也可以进行书写训练,将成功匹配的词语进行抄写练习,加强记忆。慢慢形成看图、命名、书写、听写、默写等,加强认知理解。
偏瘫肢体康复。偏瘫患者的肢体康复锻炼,需要早期积极进行,但要根据自身情况、功能评定结果、训练目标等选择科学合理的康复锻炼方式。发病后即应进行良好的姿位摆放以及肢体的被动活动。当生命体征稳定、无严重并发症时,功能锻炼应由被动活动转为主动运动,可让患者先进行翻身练习、自我辅助活动锻炼以及床旁坐位练习。如双手交叉前平举、双足撑床,分别向两侧转动。双手十指交叉进行上肢的屈伸训练,双脚交叉上抬及侧移等。随着功能进一步恢复,逐渐增加锻炼难度,如让肢体在活动中维持在某一位置,锻炼上下肢的控制能力。比如,练习站立平衡,由分腿站立到并腿站立,双足站立到单足站立。练习持拐行走,逐步过渡到独立行走,尽可能将训练动作融入日常生活中,反复练习。▲
来源:生命时报
黔西县|
阿尔山市|
海阳市|
三明市|
汤原县|
衡东县|
松阳县|
延安市|
封开县|
西和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