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象2022直达_九九九九九伊在人线日产_成品人片直接进入入口

当前位置:首页  > 名老中医工作室  > 李旭  > 名医研究  > 学术思想

浅论《内经》脉法

发布人: 更新时间:2018-10-26
《内经》保存和记录了最早的脉学资料,且内容十分丰富,为后世脉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实际上后世有关脉学的专著和论述,都可以看成是在《内经》基础上的发展,而为中医诊断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内经》从整体观念出发,以“心主血脉”,脉为血之府,“肺朝百脉”,并以胃与肺,心与肺,手太阴经脉与十二经脉的关系上,论述脉诊的病理生理学基础。
由于脉诊主要依靠医生切按病人脉搏的异常变化来了解机体内部的病理状态,缺乏客观的参照与仪器的检测,《内经》采用了以正常人脉搏作为参照,来认识病理性脉象的方法,《素问·平人气象论》说:“人一呼脉再动,一吸脉亦再动,呼吸定息,脉五动,闺以太息,命曰平人。平人者,不病也,常以不病调病人,医不病,故为病平息以调之为法”。总结出了正常人呼吸与脉搏之间存在的比例关系,这种“以不病调病人”的方法,看起来很土,实际上是一种非常科学的方法。
《内经》中对于各种病理性脉象的描述是非常丰富的,除了对脉象中的“胃气”,“四时平脉”,“五脏平脉”等有系统论述外,对于各种病理性脉象,有人统计为21种,但实际上远不止于此,据笔者粗略统计,有:浮,沉,数,疾,徐,缓,迟,急,大,小,滑,涩,长,短,虚,实,紧,弦,动,弱,濡,革,结,代,促等。这些均为后世脉学中所运用。其余如坚,软,喘,盛,劲,持,粗,横,抓等,为后世所不常用,或併于其它脉象之中。对于某一具体脉象的描述,《内经》中也是非常形象和细致入微的。如弦脉为“端直以长”,洪脉为“来盛去衰”等等,使学者易于掌握。
《内经》重视脉诊与其它诊断方法的有机结合,比较客观地认识脉诊在诊断学中的地方。除此之外,《内经》在诊脉中尚注意到切脉与诊尺肤之间的关系,这是后世所不常用的一种诊察法,《灵枢·邪气脏府病形篇》说:“脉急者,尺之皮肤亦急;脉缓者,尺之皮肤亦缓,脉小者,尺之皮肤亦减而少气;脉大者,尺之皮肤亦贲而起;脉滑着,尺之皮肤亦滑;脉涩者,尺之皮肤亦涩。……故善调尺者,不待于寸,善调脉者,不待于色。能参合而行之者,可以为上工”。临床上观察到,这种诊尺肤与诊脉结合的方法,对于婴幼儿尤有价值。
但是,限于《内经》所处的历史条件,对于脉象产生的机理,缺乏深入的论述,对某些脉象的形态特点,论述得不够清楚,有待进一步发展与提高。《内经》脉法,在中医脉诊中起到承先启后的作用,若能进一步研究与整理,定能丰富现代脉学的内容。

阳东县| 吴川市| 洛隆县| 安徽省| 大余县| 东明县| 石河子市| 天峨县| 甘南县| 会理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