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象2022直达_九九九九九伊在人线日产_成品人片直接进入入口

当前位置:首页  > 名老中医工作室  > 李旭  > 名医研究  > 成才要素

面向二十一世纪中医药事业的思考

发布人:蔡敏珊 更新时间:2018-02-15


人类即将进入二十一世纪,处于世纪交替这样一个特定的时刻,面对新世纪医药事业的挑战,每一个中医药工作者,都将面对自己所从事的事业的现状与未来进行思考。
二十一世纪是人类社会发展阶段中一个突飞猛进的时代,社会的文明与进步,经济的高速发展,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是现代社会的基本特征,医学科学作为科学技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本世纪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特别是西方医学由于取得当代科学技术的最高成果,发展尤为迅速。相比之下,传统的中医药学的发展则显得滞后,如何使中医药学继续发扬光大,为下个一世纪人类的医药卫生保健等事业作出新的贡献,是一个迫切需要研究的,具有战略意义的课题。
为此,本文仅以个人的认识对中医学的现状与未来进行初步的探讨。
一、中医学的历史回顾
中国传统医药学,在漫长的人类历史长河中有过光辉的成就和杰出的贡献。据史料记载,早至西周时期,中华民族已经有非常丰富的医学活动,而同时期已经建立起国家医药管理机构,有临床医学的分科以及医师的考核制度。距今两千多年的春秋战国时代,标志中医理论体系形成的我国现存较早的大型医学专著《黄帝内经》,就是在大量总结医学实践活动的基础上,以当时具有朴素的唯物论与辨证法的阴阳五行学说作为指导思想.广泛吸取了当时自然科学等方面的成果,用以解释和阐述人体的生理结果、功能、病因、病机、治法和治则。该书的出现一方面标志着中医理论体形成,另一方面它使祖国医学从原始与蒙胧中解放出来,使“医巫分家”,正如《内经》中所说:“道无鬼神,独来独往”,从此中国医学按照其自身的规律和体系得到发展。我们把《内经》的成书作为中医学第一次变革的标志。
时至东汉末年,张仲景在继承《内经》学术思想的基础上,总结前人及其自己的学术与经验著《伤寒杂病论》,张氏不但对外感性疾病确立“六经辨证”的法则,而且对内科杂病建立起比较完整的理、法、方、药的辨证论治体系。这是自《内经》以来对中医药学最具影响力,具有重要临床价值的医学专著。《伤寒论》的成书,标志着中国医药学已经进入理论体系的成熟期,是中医学发展的又一次变革。
宋金元时代是我国历史上封建社会的发展时期,由于战争与和平,分裂与统一的交替,促进了我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也大大地促进了中医药事业的发展,从而形成了中医药学名家辈出,百家争鸣的新局面。当时著名的医学家如刘河间、张子和、李东垣、朱丹溪等,史称金元四大家,从不同的观点与角度对中医学的理论和临床广为阐发,极大地丰富了中医的理论与临床,促进了中医药的学术发展,这是中医药发展史上的另一次重大变革。
明清时代,是我国社会由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逐步走向衰落,资本主义萌芽的历史时期。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特别是通过对外的交往与西方资本主义的入侵,西方文化与西方医学进入我国,这一时期的中国医学以温病学派的兴起为代表,标志着中医学术发展的一个新的台阶,下此以往,中医学术的发展受各种因素的影响而停滞不前,再没有出现重大的突破。
回顾中医学发展史中上述四个阶段,或者称为四次重大的变革,有以下几个基本特点:一是每次重大的发展与变革,与社会经济发展和变革关系密切,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社会由奴隶制向封建制社会过渡,生产力得到解放和迅速发展,汉代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发展时期,宋金元时代是封建社会的成熟期,明清时代则是封建社会的衰落与资本主义萌芽实事求是,随着社会主义制度的变革,社会经济、文化、科学技术得到同步的发展,促使中医药事业得到新的发展。二是每一次中医学术的变革都是在以往中医学发展的基础上,通过大量的医学活动、经验的积累而引致理论上的重大突破。三是每一次学术上的重大突破都是来自对因有理的批判与学术上的争鸣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注意到这一点,对于我们如何抓住机遇,加强中医药学新的一次突破的到来,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中医学的式微
清代末年至解放初,是中国医药学由全盛走向式微的过程,国内的民族矛盾,国外资本主义列强的人侵,使封建社会崩溃,中国逐渐论为半封建半殖民地,加上连年战乱,经济破坏,医药卫生事业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和发展。另一方面,自十九世纪末开始西方医学由于不断吸取自然科学的成果,发展迅速,解剖学、生物学、病原微生物学、生物化学、药物学成为西方医学的基础学科,从而奠定了现代医学的基本模式,并取得重大突破。由于西方医学传入我国,并逐步占领医学阵地,使中医学的发展受到严重的影响,表现为:
(一)现代医学的发展,是建立在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基础上,它是一个开放的系统,自觉地吸取当代科学技术的最新成果,新观念和新的理论,新方法。想比之下,中医药学是一个相对封闭的系统,始终遵循数千年来形成的中医理论体系,与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脱节。
(二)中医理论体系的框架是以古代阴阳五行学说作为指导思想而确立起来的。阴阳五行学说虽然具有朴素的唯物辨证观,但毕竟不是科学的唯物辨证法,本身就参杂有唯心论与形而上学的成分,使中医理论体系及其方法论,具有严重的缺陷。在某种意义上,中医理论体系仍然处于哲学加经验这样一种模式之中,而极少有人对此提出质疑。反观现代医学,它是自觉或不自觉地运用唯物辨证法的思想。在方法论上,广泛用当代先进的进化论、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协同论等思维模式与方法,两者的差距显而易见。
(三)在临床医学方面,中医学沿习自《内经》、《伤寒论》以来所形成的理法、方药、四诊八纲、辨证施治的原则,对疾病的认识在多数情况下停留在以人所能感知的望、闻、问、切的基础上,运用传统中医理论去解释病因、病机、证候,缺乏对人体的生理、病理变化的深层次的观察。与中医学的宏观的、总体的观察与分析方法相比,现代医学已逐步进入微观的、深层次的、甚至到分子水平的观察分析。运用实验的方法,或是分析的方法,教学的方法去认识疾病。两者之间存在明显的差异,难怪有人认为,中医学仍然停留在“经验医学”的水平上,并非完全没有道理。
(四)在世界医学史上,中药学是最早发展起来的与医学相关的一门科学。早在春秋战国时代,世界上第一部药学专著《神农本草经》已经诞生,经历代医家的不断补充,至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更为世界医药学工作者,以及植物学家、生物学家所瞩目。问题在于,中国药学理论始终停留在数千年以来形成的“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为基础理论上,没有进一步的发展与突破。而西方医学的药物学,虽然也是从“自然药物”开始,但由于运用了化学分析、定量、定性分析的方法,较快地进入由有效成份的提取以至化学人工合成药物的方法,并对药理学、毒理学、药代动力学等进行深入的观察研究,形成了以化学药物为主的现代药学。特别是抗菌素的发现明显地提高了感染性疾病的疗效,这是传统中医所不及的。
以上只是列举了导致中医学式微的部分原因,至于影响中医学发展的社会因素,人为因素等等,这里不予论述。
三、西方医学的困惑
目前,许多人习惯于把西医称为现代医学,实在是有值得商榷的余地。严格地说,现代医学应包括现代西医,也包括现代中医两大医学体系。前面我们对传统的中医学的劣势与现代的西医学的优势进行比较,但并不等于中医学就没有自身的优势,西医学也并非完美无缺,实际上即使是现代西医学也面临着严重的困挠,表现在:
1.随着社会的发展,医学模式也在发生根本的变化,过去西医的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也逐渐向生物→心理→社会模式过渡。西医虽然已经注意到社会环境因素,以及生活节奏的紧张对人的心里造成的影响和由此而来的疾病,但基于尚无良方良策。而祖国医学早在《内经》中已经注意到”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念,注意到人类生存环境、社会、心理因素对疾病的发生、发展、变化的影响,中医病因学说中的“三因”学说,明确指出了“七情”致病的理论,这是现代西医
所不及。
2.疾病谱的转变,对西医学的挑战,由于人类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医药卫生保健事业的完善,使人类的寿命正在延长,由此而带来疾谱的变化。由于老年所致的器官退行性病变,例如冠心病、高血压病、糖尿病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各种并发症,正在急剧上升。又如许多由细菌等引起的感染性疾病,由于实行人工免疫而得到控制,如天花、麻疹、百日咳等过去广为流行并严重威胁人类健康与生命的疾病基本消失或得到有效的控制。但另一方面,由艾滋病毒、卡波氏病毒、流感病毒、肠病毒等引起的疾病正在世界各地广泛流行,有可能成为未来世纪的瘟疫,其它如恶性肿瘤、乙型肝炎、吸毒等,西医目前尚无有效的方法加以控制。
3.现代西医药物学虽然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同时也带来不少的问题,抗菌素的发现曾经是西方医学史的一大飞跃。目前.不同系列抗菌药物对各种感染性疾病的治疗取得显著的效果,但令人困挠的是各种耐药株也在不断地出现,且不谈抗菌素本身带来的毒副作用,许多抗菌素的疗效也正在令人失去信心。另外,许多化学合成的药物的毒副反应也是令人担忧的。由于市场经济,使许多西药未经长期的观察就过早投入市场,直至出现产重的毒副作用才被发现。例如“反应停事件”,“安妥明事件”等等,都引起医学界的严重关注,并对化学治疗方法产生疑虑。在自然界中寻找天然药物成为现代药学工作者的热门课题。
以上只是列举现代西方医学所存在的部分问题,不难看出,现代西医学也正面临着严重的挑战,中医和西医都有着共同发展的空间和广阔的前景。
四、中医药学的历史性变革
中医药学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有过不同阶段的变革,每次变革都使中医药学得到迅速的发展,时至近日,中国医药学又将处于新的历史性变革的实事求是,对此我们作如下的分析:
l.变革的酝酿:前面我们曾经分析过,清末以来由于社会的动荡,西方医学的传入与迅速发展,对传统的中医学产生冲击,引起中医药工作者的关注,促使他们对传统中医药学进行认真的思考。清代著名学者王清任,敢于正视传统中医理论的不足,效法西方医药的某些研究方法,进行大胆的探索与批判。他所著的《医林改错》,对中医许多传统理论提出质疑,希望值此引起广大中医学者的关注,限于历史条件,有些观点未必一定正确,甚至有人认为他是“离径叛道”,“越改越错”,但王清任的学术成就与变革思想是不容质疑的。与此同时,一批有识见的中医药工作者努力学习西方医学,把中西医两种理论相互解释,并把西医一些方法与中医结合起来,希望值此既学习和运用西方医药,又保持中医基本理论体系,所谓:“以中为体,以西为用”,形成所谓“中西贯通”学派,张锡纯、秦伯未等为这一学派的杰出代表,限于各种原因,“中西贯通”的愿望未能实现,但毕竟在两个医学体系的关系上作了有益的探索。
民国期间,政府要实施限制中医的政策,甚至明令禁止中医,提出“废医存药”,至建国初期,中医药事业几近崩溃,党和人民政府及时制定有关的中医政策,毛泽东主席指出:“中国医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必须努力发掘,加以提高”。全国首批高等中医药院校,国家中医研究院,各省市中医院相继成立,使中医药事业得到迅速的恢复和发展。针对当时中医药学的现状,提出了“西医学习中医”、“中西医结合”的号召,目的在于运用西医的自然科学知识和现代医学手段,继承和整理祖国遗产,这一政策延续至今,虽然与期望的“创造我国统一的新医学,新药学”为时尚远,或者说这种提法未必恰当,但有一点是肯定的,中医药学已经开始摆脱自我封闭的桎梏,向西医学的发展的经验借鉴。
五十年代建立起来的高等中医药教育,不单改变了中医传统的师承系统方式,更重要的是现代培养的中医工作者已经是有较高文化知识和现代科学技术知识,同时又掌握现代医学知识。现代的中医药工作者,尽管在学术中有所侧重,但基本上都能掌握中西医两种理论和方法,50年代提出的“中西医结合,关键是西医学习中医”的说法已经过时,中西医结合的重任已经逐步落在现代中医药工作者的身上。
建国以来,由中央到省、市、地区,逐步建立起各级中医院和中医研究机构,四十多年来,中医机构由小到大,近年更出现一批级别较高的三级甲等中医院和国家示范中医院。中医临床科研机构的建立在中医学发展史上是空前的,它不仅仅是为中医药工作者提供临床和科研的基地,更重要的是它拥有现代科学技术的装备以及现代化诊疗设备,容纳中医、西医多学科人才,运用现代医院的科学管理手段,能对疾病的不同过程进行全面的检测和临床疗效观察,这与传统中医独立执业的方法是不可比拟的,这也是中医学产生历史牲变革的基础。
2.二十一世纪中医药事业的展望: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中医药学走过了二十世纪艰难曲折的历程,我们终于看到了中医学的曙光,即将到来的二十一世纪是中医学发展史上的又一次重大变革的时期,我们将看到:
世界新技术革命,科学技术的新成果和突破例如大型集成电路,电子计算机,生物工程技术,微电子技术,酶学工程,遗传与基因工程等以及影象学,实验诊断学,将进一步改变中医学的面貌。
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协同论等思维方式和方法论将改变中医学传统的思维模式。
日趋完善的高层次的中医学教育将培养出高素质、高水平的现代中医药科技人才。
运用现代化学分析方法,有效成分提取的新技术,将逐步弄清中药的有效成分、药理作用,中药剂型将得到改革,并将更为有效和确切。
中医临床医学将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尤其在功能性疾病、康复医学、老年医学、自身免疫性疾病、病毒引起的疾病方面取得比西医更高的疗效。运用中医、中西医结合的方法将进一步扩大中医治疗范围,并进入临床学科的各个领域。
中医学不仅在中国,中医药学将被世界各国更多的人所认识和接受,并为世界人民的的医药卫生保健服务。
概括地说,中医药科学的现代化,将是新世纪中医药变革的基本特征。

东兰县| 汽车| 玛纳斯县| 长春市| 瑞金市| 江北区| 三穗县| 平昌县| 博兴县| 鄂伦春自治旗|